EMILY FENG 2016年3月22日
Gilles Sabri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在北京的一個老防空洞里,地瓜社區中心在準備一個藝術展。
北京——在北京的地瓜社區中心,房間色調愉悅柔和,天花板上懸掛着彩紙做成的龍。裡面有一間髮廊、一家咖啡廳和一間健身房。對於一個典型的居民區來說,有這樣的店鋪並不出奇——只不過它們是在地下。
所有的店面都在地下兩層,之前這裡是一個防空洞,設計初衷是經受核打擊。
地瓜社區是一個初創公司,它把閑置的地下室改建成了社區中心,地瓜的意思是甘薯。該公司去年翻新了北京東北部的這個防空洞,希望給該市的地下空間帶來新的構思。這些空間曾經在很大程度上被人忽視,但現在,政府、商業和藝術界都爭相對它產生了興趣。
地瓜社區中心的創始人周子書曾經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設計師。他說,人們對於如何處理北京的防空洞爭論紛紛,他從這些爭論中受到了啟發。這些防空洞目前容納着10萬多人。
「我們的工作不只是裝修這些地下室,讓它們看上去漂漂亮亮的,」周子書說。「實際上它關乎改善居民的生活,營造一種新的社區感。我們想要利用這些私人空間,讓它們再次成為公共空間。」
但是,並非所有人都贊同地瓜社區的願景。這些防空洞尚不明朗的未來,以及使用這些空間的規章,已經引起了在這個問題上存在利益衝突的幾方人士的注意。
北京有一萬多個混凝土掩體,建於40多年前,是毛澤東冷戰時期國防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經濟開放的時候,一些掩體被移交給了居民區的主管單位,改建成為商店或辦事處。大多數被改建成居住單元,出租給外來務工人員,以及一些不堪承受北京房價飆升的居民。
這些地下居民被新聞媒體稱為「鼠族」,這些防空洞也因為疏於照管而聞名。2010年,北京宣布到2012年底,在這些地下室居住將不再合法,但是這個最後期限後來延長到了2017年。
這座城市面臨的一個緊迫問題是,要拿這些仍然居住在地下室的人怎麼辦?地下居民的人數估計在15萬至100萬之間。地瓜社區中心所在的居民區里,幾乎所有的公寓樓都帶有一個之前的防空洞或地下室。其中大部分居住單元都以每月500至900元人民幣的價格租了出去——這個價格相當於地上住房的三分之一。
「工人工資漲得慢,居住成本漲得快,取締了這些地下室,那你說,農民工能住在哪?」徐同說。他是北京東部一處地下室房東,自己也住在地下室里。
政府數據顯示,2014年農民工薪資較上年同期增長了約14%,而他們的生活成本提高了近22%。徐同的租約就顯示了政府在執行地下室居住禁令上的不確定性:雖然新規則從2017年生效,但他的合同直到2019才到期。
農民工在老防空洞里居住仍然是一個敏感的話題。《紐約時報》向一個居民委員會提交採訪請求之後,周子書說一名官員打電話給他,警告他不要提到「流動人口」或「北漂」——這都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委婉說法。
到目前為止,在按照新規章合法改變地下空間用途這個方面,地瓜社區的行動仍然是一個出眾的例子。目前,個人和企業都可以與北京的人民防空辦公室簽訂為期一年的租約,租用這些老防空洞。
不再讓人居住在這些地下室里,意味着一些人會失去一筆收入。很少有地方官員和房東願意花錢把這些居住空間改建為商業空間。其結果就是,在禁令宣布之前就已有人居住的防空洞和地下室,仍然在被悄悄出租用作住房。
「這就是一股風,你只要低着頭,等風頭過去就好了,」王金輝說。他在地瓜社區中心附近的一個老防空洞里經營着一家旅館。
王金輝從1998年開始就開始出租這些地下房間,他樂觀地認為,強制執行新規則的政治意願將會消退。
「他們說會清理這些地下空間,說了很多年都沒有辦到,」王金輝說。「也許我那種地方可能也就會留下來。」
分租地下室的收益有時很可觀。租下整個地下室通常大約需要15萬元人民幣一年,但是把空間分隔開之後,就可以賺到遠遠更多的錢。周子書說,地瓜社區租下的那個防空洞曾經住了100多人,他們支付的房租加起來一年大約有60萬元。
「很多房東都花錢裝修了要出租的防空洞,所以不願意停止出租,」當保安的郭成寶說。他曾經也是一個地下室房東,現在住在地瓜社區中心上面的一個地下房間里。
私人投資者也緊盯着地下空間。改造地瓜社區中心現在所在的地下室花了近300萬元。這筆錢大部分由萬通控股的創始人馮侖,以及萬通旗下的子公司北京萬通地產股份有限公司承擔。
在為自己製作的節目《風馬牛》採訪周子書時,馮侖解釋了自己對該項目的興趣。
「我們做很多房子,」他說,「但我們的地下空間是比較粗糙地在處理,很少去想去經營這個地下空間。但如果有些地產商跑這來一看,可以,做的時候就請你去。」
馮侖沒有回應記者提出的採訪請求。
周子書的項目引起了一名心懷同情的官員的注意,並被當成一個有前景的模式,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市政府的部分資助。政府認為這是一個有前景的項目,可供該市其他防空洞和地下室參考。在居委會的支持下,地瓜社區拿到了租約,並且目前正在進行協商,打算把海淀區的另一個防空洞改造成第二社區中心。
「沒人對這些地方有非常細緻的了解,」周子書說。「大家想的都是只有窮人才會住地下室,地下室光線暗,環境差。」
在定下社區中心的方案之前,周子書還嘗試過幾種不同的模式。起初,他辦了一個面向年輕勞動者的培訓項目,但參加的人數非常不穩定。把地下室改造成圖書館的嘗試,也以居民將其用作公共洗手間,而非借書的地方而告終。在對共享經濟的相關理論進行了研究後,周子書想到了把地下室改造成社區中心這個主意。
地瓜社區中心的入口和其他所有防空洞的入口類似:街面上生鏽的金屬柵門後面是一段向下的坡道,通向地下的陰冷和黑暗。坡道的盡頭,是一道亮橙色的鐵門,門兩側是斑駁的混凝土。門後,便是社區中心內部,燈火明亮的空間。
對防空洞的改造始於2015年。在那之前,周子書用了三年時間向居民調查,詢問他們希望社區中心提供什麼服務。新空間將於周五開放,屆時會有一個3D打印點、一家電影放映廳和幾個聯合辦公空間。
周子書表示,因為涉及不同的利益,地下室住人的現象可能永遠都無法完全消除,但他希望地瓜社區的模式能在其他社區複製。他說自己認為這是一個超越階層和出身差異的機會。
當保安的郭成寶對目前的情況比較滿意。下班後,他有時會在社區空間吃飯。
「我在北京待了14年了。以前,住樓上的人我一個都不認識,」他大笑着說。「現在,我們互相都很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