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宁可炸掉,也不能将房子降价卖给穷人?(ZT)

如松

1929年大萧条时期,资本家宁可将牛奶倒进海里,也不降价卖给穷人,这是所有人都熟知的事情。是什么原因让它们这么做哪?就就是经济学家费雪的债务通缩理论。

1929年美国股市暴跌,将费雪从巨富跌成了赤贫,所欠债务至死也未还清。当代很多人愿意听经济学家讲课,要警惕成为费雪这样的杯具。

成了赤贫之后的费雪,开始反思自己的失败,最终创造了债务通缩理论,并被世界所接受。

费雪的债务通缩理论,简单解释就是如下:

一个人经营一亩地,种的是稻谷,假定年产是1000斤,稻谷售价是5元/每斤,在保证可以销售出去的年景,他的账目如下。

假设种植一年的成本是2000元,销售收入就是5000元,不考虑税收等因素(考虑也是一样的),年利润就是3000元。

一亩土地是他的资产,资产的价值是多少哪?当然与年收益相关,可以认为是3000*10=3万元。

此时,如果他有2万元的负债,负债率就是67%,这是个正常的水平。

如果他将当年的利润用于归还债务,负债率就成为(2万元-3000元)/3万元=56.7%。

这种情形下,这个种植户的经营很正常,通过每年的经营活动可以化解身上的债务(这个债务可能是买地的时候欠下的)。让负债率不断下降。

现在,市场出现了变化,因为需求不足,必须降价才能将稻谷销售出去,假设需要降价20%才行(售价是4元/斤),看看情形会如何。

假设成本还是2000元,销售收入变成了4000元,利润是2000元,土地的价值变成了2000*10=2万元。

2万元的负债当然是不会变的,此时他的负债率成了2万元/2万元=100%,这个就不太正常了。

如果他将当年的经营利润用于还债,负债率就是(2万元-2000元)/2万元=90%。

这位老人家发现,自己努力了一年,负债率却从67%上升到了90-100%,这样经营下去,他无疑只能破产。

如果需要降价20%以上才能将产品销售出去,意味着负债率上涨更多,可能会立即破产!

要注意,没问题的企业和有问题的企业同时受到价格下跌的剧烈冲击,谁都没有例外。

这就是1929年大萧条的原理,随着价格暴跌,无论正常和不正常的企业的债务率集体暴涨,为了换取现金流只能进一步倾销商品,最终出现大量倒闭!而企业集中倒闭让失业率继续上升,需求继续下滑,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债务通缩理论的核心内容。

现在我们换一种做法:

社会上所有种植稻谷的人联合起来(注意“联合”两个字,这是垄断市场的行为。没有垄断,这种市场行为就不成立),所有种植户都将自己所生产的稻谷中的5%倒进大海(奶业的老板就是将牛奶倒进大海),以维持市场的供需平衡,让价格不变(售价还是5元/斤)。

此时,销售数量是1000*95%=950斤,销售收入是4750元,利润是2750元,资产价值是2750*10=2.75万元,负债率是2万元/2.75万元=72.7%,虽然债务率从67%上升到了72.7%,但上升的幅度低于第一种情形,暂时可以维持正常经营。如果将当年的经营利润(2750元)用于归还债务,他的负债率是(2万元-2750元)/2.75万元=62.7%,债务率还有所降低,通过正常的经营依旧还可以化解债务。

这种情形明显好于将全部稻谷降价销售。

这说明什么哪?

他把全部产品降价销售,让自己的债务率暴涨,把自己和所有企业都逼进了破产的地步!

如果集体将5%的商品倒进大海,自己还可以维持,甚至还可以好转!其它企业也一样。

这个家伙是种田的,但和经营牛奶厂的、开工厂的企业主、盖房子的地产商,等等,都是一个道理。如此也就清楚,为什么资本家宁可将牛奶倒进大海,也不原意降价卖给穷人,源于如果它们想活下来,需要这么做。

去年下半年开始,全球实物(汽车、手机等)、资产(主要是房屋)需求不足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这无疑就让所有人绷紧了神经,需求不足的现象一旦出现并持续、在经济学上就像黑云压城一样严峻。

由此,就有很多人说,现在是债务压力过大导致需求不足的时期,是典型的债务通缩理论发生作用的时期,未来将是通货紧缩。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债务通缩理论可以发生作用的前提是非垄断性市场,大家都只能选择降价销售,谁都无法垄断价格,这也是反托拉斯法的核心内涵。相反,有些国家的市场原本就是垄断的,比如,煤炭和石油是垄断的,它们必须控制价格不变(在这些基础行业开启价格战,会酿成所有行业的价格战,首先击垮的是财政,老赵当然不干。何况,为了增加财政掌控力,还要进行GONGJI测改革,给基础行业的价格点火。核心是支撑财政)。充其量将投放市场的数量减少一点,就可以控制价格。与煤炭石油类似的行业多数是最基础的行业,它们决定和左右着中下游商品的价格。中下游的厂商可以降价销售,在上游价格被控制之后,中下游降价就是自杀!或许有少部分愿意自杀,但估计多数还是害怕的。所以,债务通缩理论在某些国家是不成立的,源于能源、供水供电、电讯、基础设施等都是垄断的,执行的是一种垄断价格。

 

根据债务通缩理论,一旦需求不足导致萧条到来,在自由市场环境下企业只能降价销售,就会发生通货紧缩,让企业的债务被动上升,进而导致企业集中破产,而失业加剧又会让社会需求更加不足,让萧条不断深入。

企业主缓解自身困境的办法是将部分牛奶倒进海里、将过剩的房屋炸掉。但这样做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市场是垄断的,在垄断的市场中,可以通过倒掉部分牛奶的办法建立垄断价格。所以,这种办法只适合以权力为主导的经济体,而不适合市场经济。

有些人很“聪明”,通过行政手段将别人家的牛奶倒进海里,然后自己家的产品涨价,希望抵御需求不足的冲击。诸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需求更加不足,因为需求与价格成反比,让自家的产品涨价实际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是导致问题加速恶化,最终就是需求暴跌。

需要说明的是,全社会需求之所以不足,核心原因是贫富差距恶化,这是所有人都认可的结论。当贫富差距恶化时,富人的财富继续增加,并不能有效地增加需求,而穷人的财富不断减少,导致需求逐步萎缩,所以,抵御需求不足导致的萧条的根本手段是“均贫富”。

这一点,大萧条之后上任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已经看的很清楚,他的做法是:通过印更多的钞票稀释货币的购买力,也就是稀释富人的购买力(它们手中有太多的钱,不会形成购买力),然后将新发的货币交给穷人,增强穷人的购买力,恢复社会的总体需求。

所以,罗斯福上任之时,立即降低美元的含金量,以此增加了政府手中的财政资源,然后让失业者(穷人)到各处挖坑(搞基建),付给劳动者报酬;然后再雇人填坑(还是基建),继续付给劳动者报酬。如此,就增强了穷人的购买力。需求稳定之后就可以帮助企生存下来,以此抵御大萧条。之后,在二战的帮助下(外部需求增长),美国才真正走出了大萧条带来的经济危机。

这是什么?就是通过通货膨胀来达到“均贫富”的目的,通过稀释富人的财富来提振全社会的需求,缓解企业降价抛售得而压力,抵御经济危机。

所以,需求不足导致的萧条,其结果是通货膨胀,这种通胀唯一的推动力是货币贬值!

要说明的是,当代人已经熟读大萧条时期的课本,一旦需求不足导致的通货紧缩迹象稍有显现时,就会立即选择宽松货币来抵御。根源在于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更没操守,一旦出现需求萎缩,财政问题就会首先爆发,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会立即选择印钞给自己找个保障。不会等待通货紧缩已经不断深入时才采取行动,那时,政府将更为被动。

如此,就可以理解去年的特朗普为何不断向鲍威尔发嘴炮。因为他非常担心美联储快速收紧货币会掉进通货紧缩的陷阱。

当今时代的政府,已经毫无底线和信用可言,一旦萧条的迹象出现时,就会极力推动货币宽松保护自己,核心是保护财政。

在这个地方,财政援助是核心内涵,吏治是否廉洁是唯一的焦点。只有财政援助高效(财政支出完全抵达贫困人口手中),才能有效地增加市场的需求。美国可以通过货币贬值抵御1929年开始的萧条(1美元含金量从1.50466克降至0.888671克,金本位下黄金的数量不变但纸币膨胀了69%),就因为财政支出可以到达穷人的手中,即抑制贫富差距,也切实增强全社会的需求。

但以权力治理的社会,却达不到同样的效果。因为通过货币贬值扩大财政支出的过程中,权力治理的社会会伴随着贪污腐败,无法有效抵达穷人的手中。就像有些国家的扶贫资金一样,最终能进入困难户的有多少?谁也不知道,在扶贫过程中会因为层层扒皮的现象形成新的富人。此时,虽然通过货币贬值削减了原有富人的财富,但新富人的形成意味着财政援助的失败(所以,通过反腐建立廉洁的官吏体系十分关键),穷人也得不到有效的救助,甚至因货币贬值而更加贫穷,结果就无法有效增加全社会的需求。最终就会在货币贬值——通胀不断恶化的怪圈中不断深入。这种情形就发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南美。巴西、阿根廷等国在漫长的二十多年中,不断通过货币贬值缓解财政危机、社会危机和经济危机,但最终也不能把社会带出泥潭。根源就在于贪污腐败,无法通过货币贬值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也无法提振社会需求,只能在泥潭中越陷越深。直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步入高潮——对大宗商品需求放大之后,外部需求的增长才把南美这些大宗商品生产国从噩梦中拯救出来。

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南美等国家都采取了印钞的手段抵御危机,但结果却截然不同,还有另外一个更根本的原因:发生大萧条时,美国政府可以压缩本身的财政支出与社会共度难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里根使用了同样的招数,在财政收入不足时,压缩政府支出,并将财政支出向困难人群倾斜。如果政府不这么做,就会被民众赶下台),结果,新发的钞票和财政结余投入到贫困人口手中,可以有力地提升社会的购买力,抵御经济危机。但是,南美那些威权政府,财政支出有很强的刚性(维护自己的“椅子”更重要啊),印钞的主要目的不是均贫富、也不是辅助穷人(或只是个名义),最主要目的是在财政收入不足时弥补财政支出的缺口、稳定政府的生存。结果,在货币贬值的推动下通胀高涨,在通胀高涨的推动下让穷人更穷,社会需求更差,深度的滞胀也就爆发了。

所以,同样都是印钞,官吏系统的廉洁度不同,各国体质不同,就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但共同点是——通胀!

所以,需求不足导致的经济危机,最终的结局都是通胀!!!

基于资本家将牛奶倒进大海、进而拯救自己的理论,某国的地产商就认为宁可把房子炸掉也不卖给穷人,可以让自己永远享受高利润,背后的依托是ZF垄断着土地资源、房地产市场是个垄断的市场(垄断是这个理论的基础,否则就不成立),此时,地产商炸掉一栋房屋,供给就少了一栋,就可以维护价格。这种情形在一般的情况下是成立的(市场有稳定的需求),但萧条时期是不成立的。萧条发生时,人们的购买力极度不足,所有的购买力都只能用于必需品支出,而非必需品支出就会被压缩到甚至接近于零。恰恰,房屋的支出是非必需支出,改善型需求可以不改善继续窝在蜗居中,没房子的可以继续租房或直接回农村老家,房屋需求会接近于零。地产商可以把自己的库存炸掉(或炸掉一部分),然后哪?自己跳海!

去年,据说有数百万农民工回乡(似乎创业去啦),城市房屋的需求就会下滑。地产商如果继续保价,就会让人更买不起房,加速回归农村创业,进而让房屋更加过剩,这实际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地产商最好还是不要动太多的歪脑筋,好好听领导的话:房子不是用来炒的!

发表评论

:) :mrgreen: :-P :wink: :arrow: 8-O :( :cry: :twisted: /yun more »